文/吳恩文
企業文化和職場倫理常常是一個社會文化及習性的縮影,就算是跨國企業到了區域性的分公司,也會面對在地化(Localization)的問題,主要的企業文化中還會有所謂「區域性的次文化」出現;而「應酬」正是東方社會中非常獨特且司空見慣的文化,許多歐美人士到了東方工作,常常要適應這個習慣。
在日本社會,甚至有許多妻子以「丈夫是否天天有應酬」來衡量丈夫是否為公司所重用的指標;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西化,「應酬」的風氣漸漸改善,但要一下子從重人情世故及送往迎來的東方社會中消失,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對於身處職場的人來說,如何適應這個文化,並且找到安身立命的哲學,應是最實際的生存之道。
1.搞清楚應酬的必要性
我常聽到很多人在抱怨應酬太多,勞民傷財,且對工作績效一點助益也沒有,但奇怪的現象是,請客的人在抱怨,被請的人也在抱怨,那我們不禁要問,既然雙方可能都對這種聯誼的方式不滿意,但又無力跳脫這個惡習的原因在那裡?說穿了,大家都有一種「買保險求心安」的心態,既然找不到其他更好促進彼此合作關係或聯繫感情的方法,「吃吃喝喝」毋寧是一種簡單且容易解決的方法;但如果有一天雙方都發覺其實彼此都不喜歡應酬,那大家又何苦互相折磨?
但在此之前,大家至少可以養成一個習慣,那就是檢視應酬之必要性的習慣,先問一下自己,你和客戶的關係需要改善嗎?除了應酬外,有沒有更簡單或有效的活動或方法可以達成這個目的?或你至少也該問一下對方,了解對方的需求;當然我們不排除有些人會口是心非,或只是口頭客套拒絕,但我相信,如果有這個檢視的習慣,你就有機會大大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應酬,或是另尋替代方案。
2.分辨出應酬的型式 應酬之所以必要,當然是出於聯絡感情,或是增進合作,成交的機會,這對於講究「關係勝於一切」的社會文化來講,若是不能避免,那你還可以退而求其次,搞清楚應酬的種類型式,再尋求對應的方式;例如哪些應酬是個人對個人的私人關係建立?哪些應酬又是公司對公司的例行公事?前者重在細水長流的人際關係鋪陳,後者重在合作關係的建立;再例如,哪些是可有可無的「保險式應酬」?哪些又是事關成敗的「策略式應酬」,這些判斷事關著應酬的次數,型式及規模,搞清楚這些問題,當你沒辦法拒絕應酬時,至少有能力分辨出你要花多少力氣、金錢、時間等「成本」,來達成你的目的,正面來說,可以相當程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應酬,或是縮減應酬規模。
3.確立自己的應酬原則
雖然說菜鳥或任務特殊如業務員,很難避免應酬的「蹂躪」,但為了顧及自己的健康,生活品質,或是尊嚴(如果真的事態嚴重的話),有時候,還是要適時地向應酬說「不」;例如,你可以和主管或客戶商量,應酬的次數、型式,你要切記,應酬也是符合「由奢入儉難」的原則,一旦定下的標準太寬,要再縮減就難,因此有些原則,看似簡單,但千萬不要隨便打破,例如,不喝酒或不續攤,也絕不涉足聲色場所,或一週應酬絕不超過兩天等等。久了之後,主管或客戶也會理解這些原則;我相信,一開始要堅持非常困難,但若你不努力,或一旦開了方便門,以後的苦日子才正要開始呢。
4.掌握主動性 分階段減少應酬
有些人在菜島階段,或希望快速建立客戶關係等非常時期,或許真的有應酬的必要性,但一旦業務上手,或待個人專業能力及形象建立後,應酬的需求勢必會隨之減少,很多人面臨應酬的苦,常常會說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來為應酬合理化,但若你真的不愛應酬,就必須掌握主動,不必要被別人安排或設計來參與應酬,一旦你能決定應酬的效用及型式,至少你有了主動權,或者找到了更好的替代方案,那麼總有一天,你的工作績效就不用讓應酬來決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