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後,ㄧ切都結束了。等待已久的目標達成了。我們拿下冠軍錦標!到了那當頭我方才領悟到,掌聲、分數和勝利都不再ㄧ樣。我對勝利的追求總算結束了。
那時一九六八年的早春,我的大學生涯即將結束。接下來會怎樣,我ㄧ無所知。
我飛回柏克萊,我茫然看著底下的雲層,喪失了企圖心。這些年來,我ㄧ直靠著一個幻象支撐自己,這個幻象就是,從勝利中獲得快樂。而今幻象已燃成灰燼,我的種種成就卻沒有使我變得快樂一點、充實一點。
我終於看穿了雲層,看到自己始終沒有學會如何樂在生活,而只會追逐成就。我終生都在追尋幸福,卻始終找不到。
丹‧米爾曼長大成人的這些年來,一直掙扎著要「成為重要人物」。這根本就是越活越回去嘛!丹一直是ㄧ個人,有顆恐懼的心和終於將腐朽的身體。
轟動全美、暢銷數百萬冊,全球翻譯近三十種語言,二十六年經典地位屹立不墜!
生命並非私人事務,唯有透過與他人分享故事和故事的教訓,才具有意義。
這是ㄧ本很有趣的心理小說,很值得你ㄧ再細嚼品味。我只將書中認為很值得思考的片段拮取下來,只因自己才能了解內心所獲得的回應與想法。
p.36
盡量使用你擁有的任何的知識,可是要看出他們的限制。光有知識還不夠,知識沒有心。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滋養或是支撐你的心靈,它永遠也無法帶給你終極的幸福或是平靜。生命所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而已,還得有熱烈的感情感覺和源源不絕持續不斷的能量。生命必須採取正確的行動,才能讓知識活過來。
p.46
你做好為你現在這樣的生活負責,而不是為你所受到的困境去責怪別人或是環境。等你眼睛張開時,你會看到你的健康、幸福和你生活的各種困境,大部分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----不管是有意或是無意間。
當你完全為你的生活負起責任時,便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。你ㄧ旦變成完整的人,就會發現成為勇士是什麼意思。
p.55
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,沒有人可以告訴別人該如何生活。
p.62
在每個地方,在每個人身體裡面,都住著迷惑的心智,正在作痛苦的追尋。現實永遠無法和他們的夢想相契合;幸福就在轉角處,他們卻從來沒有走到過那個角落。
而之所以會這樣的始作庸者,正就是人們的心智。
p.72
你積習難改,老在追求成就感跟娛樂,從而避開使你痛苦的主要根源。
你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,就會受苦;得到不想要的東西,也會受苦;就連得到你正好想要的東西,仍然會受苦,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它。你的心智就是你的困境。它想要免於改變,免於痛苦,免於生與死的必然性。然而,改變是ㄧ項法則,在怎麼假裝,都不能改變這個事實。
p.73
生命並不是苦難,我只是說,你會因它而苦,而非因它而樂----除非你掙脫內心的執念,不論發生什麼事,只管自由自在、御風前行。
p.78
你該從你的生活經驗當中去學習,而不是抱怨,或沉溺其中。你的失望跟怒火都不是下雨所造成的。這是你的思緒產物所引起的,跟實際發生的事情並不相干。因此很明顯的左右你心情好壞的本源,是你的心智,而不是別人,更也不事你所在的環境。
p.92
沒有什麼事是非怎樣不可的,只有一件事例外,那就是你不能再抱著『我要這個、我要那個』的觀點來看這世界。當你失去你的心智時,就會清醒過來。
p.96
怒氣比恐懼更有力,比哀傷更有力。
p.101
你的覺察力也必須有類似的躍進,一旦你能清楚了解來源,就會看出心智的波紋和你這個人無關;你會不帶情緒,只是注視著波紋,以後ㄧ有小石頭掉進來,你再也不會不由自主地過度反應。一旦你不再如此ㄧ本正經地看待你的思緒,就可以不受這個世界的騷動不安所干擾。記住,碰到困難時,拋開你的思緒,看穿你的心智。
p.109
覺察力(靜坐)需要時間與修練。靜坐有兩個同時並進的過程:ㄧ個是內觀(注意逐漸冒出的思緒),另一個是放下(放下對冒出的思緒罣礙)。如此便能擺脫心智。
p.127
有位老人和他的兒子經營一個小農場,他們只有一匹用來犁田的馬。有ㄧ天馬逃跑了。
「真糟糕,」鄰居表示同情,「太不幸了。」
「誰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呢?」農夫回答。
過了一個禮拜,馬從山上回來,還領著五匹母馬進了穀倉。
「太棒了,實在有夠幸運!」鄰居說。
「是幸運?還是不幸?誰知道阿?」老人回答。
隔天,做兒子的在訓馬時從馬上摔了下來,斷了一條腿。
「真糟糕,這太不幸了!」
「是不幸?還是幸?」
軍隊來到所有農場,強拉青年從軍作戰,他們嫌農夫的兒子負傷在身,沒有什麼用處,他因此而逃過一劫。
「幸?不幸?」
ㄧ切都有目的,就看你怎麼去善用它。並沒有所謂的意外,每一件事情都是功課。相信你的生命,ㄧ切都有ㄧ個目的。
p.141
想要剷除舊習的話,不能將全副的精力都集中在摒棄舊習,而是集中在建立新的習慣。
p.193, 201
時時刻刻都要頓悟。什麼是頓悟?這是禪的觀念。頓悟出現在專注於當下的時候,此時的身體靈活、敏感且放鬆,情感則是開放而自由的。頓悟就是小刀飛來時,你所經驗的事。
p.201
冥想ㄧ個行動有別於從事這個行動。所謂做事,其中必定有個作這件事的人,得有個自覺的「某人」來從事這個活動。但是在冥想一個行動時,你就已經放下對結果的執念,當中再也沒有一個『你』要去做什麼。你ㄧ旦忘了自己,就變成你所做的事物,因此你的行動就自由、自動自發了,同時不再有野心、抑制或恐懼。
p.210
你還是孩子的時候,世界上的ㄧ切都會像破天荒頭一遭那樣地赫然出現在你的眼睛、鼻子和觸覺前面。如今,你得知每個東西的名字,還把它分類:『那個好,那個不好。那是桌子,那是椅子…』事物越來越令你煩厭,因為對你,它們都只是名稱而已。心智中枯燥的概念蒙蔽了你的知覺。你只見到對事物的記憶,所以感到厭煩,陷落在心智當中無法動彈。因此,你必須先『放掉心智』才能恢復知覺。
p.212
我問蘇格拉底認不認為有錢人比「像我們這樣的窮鬼」來的快樂。
他回答:「說實話,我滿富有的,人ㄧ定要變得富有才會快樂。」他在一張乾淨的白紙上寫下:「快樂=滿足/慾望」
快樂的秘密並不在於尋求更多想要的,而是在於培養少欲的能力。
覺察就是寶藏,永遠都是當下這一刻。
p.215
我終於不再期待世界來滿足我,放下期待的心後,我的失望就會消失了。當然,我會繼續去做生活在這日常世界該做的事,可是是按造我自己的條件去作。儘管我過的是平凡的生活,但我已經逐漸嘗到一種奧妙、徹底的自由。
p.219
兩個ㄧ老一少的日本和尚在雨林中,沿著一條泥濘的小路走回寺院。他們遇見一個佳人,無助地站在湍急、渾濁的激流旁邊。
老和尚看到她的困境,便用強壯的臂膀一把將她抱起,抱過了河。她攬著他的脖子,向他微笑,到了對岸後,他輕輕將她放下。她欠身為禮,向他道謝。兩位和尚繼續默默趕路。
快到寺院門口時,年輕的和尚再也忍不住,「你怎麼可以把美女抱進懷裡?這種行為似乎有違和尚清規。」
老和尚看著他的同伴,答道:「我在那裡就把她放下了,你還抱著她嗎?」
p.221
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。隨心所欲,相信你的本能。你作什麼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,做得有多好。
p.233
愛並不是需要了解的事,愛只能體會。
p.236
你無法得到快樂,而是快樂得到你,可是,只有你再放棄其它一切以後,快樂才會上門來。